|
发布时间:2009-04-04 |
发布者: |
字体< 大 中 小 > |
鲍汉琛(所长:1983.7-1987.9) 1922年8月出生,男,广东珠海市人。中共党员。1940年至1941年底,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至1945年在中国驻印度军总指挥部任翻译。1946年至1949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49年9月至1957年10月,中科院石油研究所(现化学物理所)助理研究员、计划科副科长。1957年至1983年8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1983年至1987年9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所长。1983年起任中科院能源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8年11月至1994年,任中科院能源委员会主任、顾问,国家能源委员会顾问,中国能源部高级咨询员,中科院科技开发小组办公室顾问。1996年4月逝世。 鲍汉琛一直在能源科技战线从事科学研究和领导工作。他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创始人之一。数十年来他在科技政策、能源发展战略及煤炭化工技术开发研究方面为国家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是我院和国家科委能源科技规划及相应政策的主要专家之一。1980年8月在中南海为中央书记处以“从煤取能”为题讲课,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分析了煤炭能源在我国的作用及利弊;从煤的燃烧、气化、液化等煤转化的净煤技术开发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1985年作为中科院“能与能源”规划专题组组长组织有关专家提出了“能源优质化”的论点和“煤炭能源转化”的概念,即通过化学加工将煤转化为利用效率高、便于输送和污染少的二次能源---气体和液体燃料。 1989年写出“能源科学发展战略”报告,认为要结合国情逐步开发自己的能源技术,今后应优先发展煤及天然气化学工程、能源生物工程和能源系统工程;并提出了相应的重点课题及执行的战略措施和规划,为我国今后的能源发展提出方向。他这一系列战略发展研究多数得到国家的采纳,并在指导国家攻关课题中实现,取得实际效果。一些工艺开发过程如煤基合成油、灰熔聚煤气化、碳素纤维、超临界萃取等课题中的关键技术也是在他的指导下解决的。在能源研究国际合作上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1980年以后他在国内外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在能源战略研究中,有两项课题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