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传奇
王卫斌
堪舆师一句谎言,沙洲坝受苦千年
江西瑞金城西约3公里处,傍观音山、靠鹅公岭,坐落着一个千年古村庄。该村因境内地势高差大,红壤和紫色页岩广泛分布,造成常年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异常严重,故名“沙洲坝”。
相传沙洲坝建村之初,曾经请来赣南著名的堪舆师勘察所谓的风水地理,堪舆师端着罗盘煞有介事地左窥右测,口中呐呐半晌,最后认定此地存在龙脉,可惜是条旱龙。土是龙的骨肉,水是龙的血脉,因此不能开渠引水,更不能挖井汲泉,否则伤了龙体,流了龙血,轻则主犯当场暴亡,从犯大病一场;重则株连子孙后代,祸及十邻八乡。
村人原是客家移民后裔,崇尚风水术和巫文化,听了堪舆师如此这般一胡诌,自然深信不疑。他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在村前低洼处筑堤蓄水,人畜同塘,饮洗共用,世世代代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天长日久,二口池塘因缺流动活水补充而变得又脏又臭,成了一潭死水,以至于疫病流行,事故不断,严重危害着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外地的女性打死都不肯嫁进来,有条件的村民纷纷远走高飞,沙洲坝坐拥“龙脉”风水宝地,却俨然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贫民窟”。
毛泽东挥锄破土,旱龙爷真相败露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叶坪宣告成立。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出于防空考虑,决定迁址沙洲坝,如何既要解决当地群众和驻地官兵的用水安全、又要尊重当地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二道棘手的难题明摆在了中央政府工作人员的面前。刚开始,他们尝试用竹筒连接起来,从村北的鹅公岭引山泉进村,但因水远流小,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供水需求。苏区“五老”之一、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谢觉哉忧心如焚,大胆地提议要在村郊挖一口水井,又因阻力太大而久悬未决。
谢老一着急,索性向名义上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而实际上已被排斥在领导核心层之外的毛泽东求助。毛泽东当即拍板表示支持,他激动地说:“红军闹革命,就是要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弘扬先进文化,打破陈规陋习。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苏区政府应当关注的问题,用水问题乃头等生活大事,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1933年9月的一天,为了说服当地群众挖井,毛泽东特地召集沙洲坝全体村民,在自己的住所元太屋门口、古樟树下开大会。他吩咐警卫员吴吉清从池塘里打来一桶水,然后拿起一面放大镜招呼大伙轮流上前观看,只见水桶里细菌密布、虫蛆蠕动,简直比粪坑还肮脏,令人恶心欲吐。村民们眼见为实,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但是他们对于千百年来因袭相传的说法,依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挖井。
毛泽东见此情景,动情地说:“老表们,水是生命之源,不修水渠不挖井,吃多了污水会生病、死人的。什么风水、龙脉都靠不住,只有靠我们自己,你们不敢招惹神通广大的旱龙爷,我毛泽东就不信这个邪,今天我要带头挖它的筋骨抽它的血,让它有本事来找我报复好了!”说着,他扛起锄头,义无反顾地向百米远处的一块草地走去。毛夫人贺子珍和谢觉哉、吴吉清等人带着工具紧随其后,他们选准一个位置,用草绳、石灰和竹片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圈,毛泽东在众人惶恐不安的目光注视下挥锄破土,贺子珍、谢觉哉和吴吉清挖的挖、扒的扒、挑的挑,分工协作。
村民们见他们干了半天,犹自神态自若,并无奇迹异象出现,意识到旱龙爷纯属子虚乌有,也就打消了顾虑,纷纷上前参战。挖到水源后,毛泽东亲自在井底铺上三层砂石和木炭过滤、净化水质,并请来泥水师傅用青砖、鹅卵石砌筑井壁井栏,用三合土粉刷井台地面,一口五尺宽、一丈半深的水井很快就投入使用。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军民齐心协力,接连挖出了十多口清澈、甘甜的水井,用水难题迎刃而解,沙洲坝人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污水的历史。
还乡团消除赤化,保井战斗智斗勇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北上抗日的万里征程。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随即卷土重来,对红都瑞金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作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沙洲坝更是首当其冲,被定为重点清洗区。为了消除所谓的“赤化”影响,还乡团摧毁了红军留下的所有建筑设施,也把毛泽东亲手开挖的那口水井填平了。
沙洲坝人民不屈不饶,在赤卫队员杨世梁的组织下,跟还乡团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保井战”。还乡团一进村,村里的妇女就把他们团团围住,不让靠近水井,老年人则据理力争:“水,我们要吃,你们也要吃;井,你们不能填,我们不答应!”还乡团白天强行填井,杨世梁晚上带人重新挖开,如是三番五次较量,惹得还乡团头子、恶霸地主杨衍魁恼羞成怒,在水井边立下一块禁令牌:“谁挖井,谁杀头!”
谁知还乡团一连抓了几次人,不仅未能奏效,反而激起了民众更大的怒火,他们把禁令牌砸了个稀巴烂,到处张贴“白军不能白一世,红军一定会回来”、“打倒要毁掉水井的反动派”、“毛主席万岁”等革命标语,严厉警告破坏水井的罪魁祸首。杨衍魁见势不妙,被迫偃旗息鼓,带着手下喽啰悻悻离去,这口水井因而得以保全到瑞金解放,成为沙洲坝唯一的红色遗址原物。
经典文传诵中华,红井水惠泽天下
1950年11月,为了迎接中央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沙洲坝人民饮水思源,对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正式取名“红井”,用客家方言在一块木牌上写下“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借以表达对毛泽东的感恩之情。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一素材,集体创作了一篇名为《吃水不忘开井人》的百字短文,由教育部统一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教材,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1961年3月,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加高加宽了井沿,设置了红井简介栏和围栏,木牌换成了石碑,碑文镀上了赤金。那篇《吃水不忘开井人》也经过了修改,“开”字被更正为“挖”,其立意之高远、谋篇之严谨、用词之精炼,堪称经典。正所谓文以载道、名以文扬,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红井故事而成为传世经典,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红井又通过这篇课文的宣传而成为名胜古迹,走出了赣南、走进了全国、走向了世界。红井水清波可鉴,涤瑕荡秽;甘甜冰凉,滋心润肺,闪耀着共产党立党为公的人性光辉,浓缩了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鱼水情怀。
“吃水不忘挖井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没有忘记,当年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作出的重大贡献。1996年9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乘大京九铁路全线贯通之际,专程视察了红都瑞金,在他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36个部委竞相寻根问祖、重续红色家谱,认护红色文物,红井则被当年参与过挖井的某工兵团红一连官兵集体捐款认护。
2003年8月29日,刚上任不久的胡锦涛总书记也来到瑞金考察,他勉励沙洲坝人民要发扬红井精神,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巧打红色历史文化品牌,力争把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沙洲坝人民积极响应胡总书记的指示,筑水库、挖机井,利用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办起了自来水厂、纯净水厂、啤酒厂和食品厂等企业,相继开发出了“红井”牌纯净水、“红井”牌啤酒、“红井”牌粉丝、“红井牌”纯天然香芋等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昔日的“贫民窟”一跃而为瑞金“首富村”。
当地居民早已不到红井挑水吃了,瑞金市有关部门指定专人管理、维护,定期清洗、消毒,并在红井旁边树立了一块状如书本的石碑,上面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经典课文,与红井交相辉映,共同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精神图腾、构筑了一座伟岸的思想丰碑,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井自从开挖至今,虽然历经几番政治变迁,但前来参观、品尝的游客长盛不衰,饮者多达660万,遍及世界各地;《吃水不忘挖井人》也从发行之日起,尽管遭遇数度课程改革,依然一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读者过亿,跨越祖孙几代。一口水井、一篇短文,影响如此广大,实乃世所罕见、未有其匹……
(王卫斌系江西省瑞金市人。本篇为所外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