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科技成果 研究队伍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文化 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学术出版物
纪念建党90周年  
活动展示
活动方案
红书下载
征文启事
征文选登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发改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化工信息网
美国能源部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研究组织(CSIRO)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建党90周年 > 征文选登
小村的炊烟
 
发布时间:2011-05-27 发布者: 字体<    >

小村的炊烟

 董成家

夕阳西下,低矮的茅屋上,一柱柱烟囱里,炊烟袅袅升起;鸦雀归林,叽叽喳喳的喧嚣充斥了小村;农人三三两两,或肩扛锄头、铁锹,或肩担满水的木桶,走在归家的小道上;偶有耕夫驾着老牛,在田间耕耘,“嗬嗬噢噢”的牛歌回落在空旷的田野……一幅多么迷人的乡村和谐图。然而,这只是镌刻在我脑海中的童年记忆。

童年时,我生活的一个小村子只有三、四十户人家,都以种粮为生。每到收粮时节,粮归仓,秸草就堆积在农家的屋后——俗称草堆。草堆底部呈圆柱状,向上慢慢地朝四周扩展,到顶部时又迅速收拢,就像一只巨大的蘑菇。我真佩服父辈们精湛的堆草技艺。这里没有山,在我们小伙伴眼里,这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山。于是,我们便分成两队,开始了抢占“凤凰山”“馒头岭”的战斗。当然,大人们是不准我们做这样的游戏的,一是因为一旦从草堆顶上摔下来,不摔死也会摔成重伤;二是因为草堆被践踏后容易漏雨,如果漏顶,一个大草堆便腐烂成了一堆垃圾。那时,尽管家家秸草堆积如山,可仍维持不了一年的烧水煮饭,我们不得不扛着一只小耙儿,满沟边河堤的去拾草。

拾草是一个很累的活计。先用小镰刀将二三寸高的茅草砍倒,然后再用小耙儿将砍倒的茅草聚拢成堆,最后拾掇到篮子里背回家。砍草时,只有把镰刀切入泥土,才能砍下那矮得可怜的小草,因此,必须弯下腰,屁股蹶得高高的。这样不消一刻功夫,便干得满头大汗,嗬嗬喘气。累了我们便坐在田埂上,遥望着小村庄。这时,就会从村里家家屋顶的烟囱里,冒起一股股淡淡的炊烟。我们没有闲情逸致,也不懂得诗情画意,但我们从烟的颜色中就能判断出哪家的饭已经熟了,哪家的饭还没有烧好。想象着今天到家能吃到什么样的饭菜,用口中渗出的涎水,来填塞辘辘的饥肠。但到家时多半是用青菜萝卜来填塞瘪瘪的肚皮。尽管如此,看到小村上空那一缕缕炊烟,心里还是到无限的慰藉和温馨。

炊烟,给童年生活留下了一个美好的记忆,给故乡小村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

命运安排我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20年前,告别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定居到人群熙熙攘攘的城市。但小村的炊烟常常在我的梦中升腾、萦绕,且久久挥之不去。

终于,我又回了一趟故乡,去寻觅童年的足迹,寻觅记忆中的炊烟。

傍晚,站在村外的河堤上,极目远眺:太阳收敛了刺目的光芒,火样的晚霞把小村染得红彤彤的,一幢幢小楼鳞次栉比,葱郁的树林像绿色的翡翠镶嵌在小村的四周,几只归巢的鸟儿在小村的上空鸣叫着,仿佛在吟唱着一首首丰收的乐曲。可我还觉得有一点遗憾,童年的足迹已无法追寻,记忆中的炊烟早已没了踪影。在镇文化馆上班的儿时的朋友告诉我,由于党的政策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乡下人”买了汽车,电脑、数码相机等也已基本普及,自来水也进了家家户户,而且现在村里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液化气,再也没人家用柴草烧水煮饭了。秸草全被就地深埋,做了肥料。说这话时,朋友的脸上漾着满足和自豪,他还兴奋都吟诵起自己编写的一首诗:

千年农税已成零, 种田还有补助金。

家电汽车下乡卖, 补贴三农喜脱贫。

城乡一体建新村, 统一规划绘新景。

村村公路招远客, 户户荧屏映古今。

家家电话通中外, 户户购销信息灵。

产业调优民增富,农村巨变党恩深。

不见了儿时的炊烟,我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然而,瞬间即被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大地巨变的惊叹所湮没。把炊烟袅袅的景色留在记忆中吧,它虽然美好,可有更美好的东西将它替代。再过二十年,人们烧火做饭或许还不用液化气了呢。

对过去的追忆,只能留在梦中品尝。我想。

(董成家现就职于湖北省鄂州市东楚法制报。本篇为所外来稿。)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 晋ICP备 05000519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