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
李建珍
行走在西北大地上,时不时会有一座土堆惊现于茫茫戈壁中,不像城墙,不像屋舍,不像沙丘,不像山岭,也不像坟墓。当地人介绍:“这是烽火台遗址。”
原来,静默在这空旷辽远的大漠之上,全都已颓败不堪的土堆就是烽火台——远没有图片里见到的那样宏伟气魄。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敌人白天侵犯时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火光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敦煌、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对烽火台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等工作。
历史上,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长城出现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连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烽火台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抵御外族入侵的英雄历史。回望过去,那一股股冉冉升腾的烽火里闪烁着边关的战火,闪烁着百姓的苦难,闪烁着诗人的豪情,还闪烁着那位愚蠢君王为博妃子一笑而激怒诸侯的故事……
韩愈有诗:“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李颀也有类似的诗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写尽塞外的艰难困苦。狼烟烽火,从来只属于西北边陲,绝难与江南的富庶繁华相联系,因而也孕育了“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和“志在四方”的好男儿情怀。
长城与烽火台在崇山峻林间蜿蜒,在戈壁荒漠中徘徊,建筑材料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可能都像八达岭长城那样用巨大砖石垒砌,西北地区是以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虽然少雨干旱,但大自然的风化侵蚀时刻都在进行。天长日久,高高的烽火台在岁月扬起的风沙中逐渐低矮下去,那些烽烟湮灭在历史进步的车轮里。
烽火台磨矮了,烽火熄灭了,但不代表战乱从此消失。这个世界依然狼烟滚滚,在长年累月地抵制异族入侵之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在这混乱的世界里拥有相对平静祥和的日子,是因为有一个伟大的执政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筑起了永不朽坏的钢铁长城,用国家飞速发展的实力筑起了永不垮塌的烽火台。
在江西瑞金,有一口著名的水井,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亲自开挖,那口水井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超越历史想象地拥有不断发展的经济实力,一定要感谢带给我们这高质量生活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先进的马列主义,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执行着踏实的邓小平理论,从烽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走来,迈进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和平时期,90年的历史走来,手里擎着“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永远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建珍现定居福州市。本篇为所外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