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见证了党的丰功伟绩
周礼
多年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物质严重匮乏,无论买什么东西,光有钱还不行,得凭票,如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烟票、肥皂票等。可以说凡是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东西都得凭票,当时人们把各种花花绿绿的票证,称作“第二货币”。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年跟随母亲一起去镇上买布。临近年关,合作社发了布票,成年人一丈八尺二寸,小孩一丈二尺,我们家一共领到四丈八尺四寸,还了以前借别人的一丈四寸,刚好剩下三丈八尺。这一年我们全家的新衣服就全指望这些布票,小时候家里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每逢冬腊月,母亲就得赶着给家人做衣服了。
那天,天不亮我和母亲就出发了。到了镇上,天刚蒙蒙亮,尽管时辰尚早,但供销社的门口已排了不少人,大家手里都拽着一张小票,焦急地等候着。那时不像现在,商铺林立,整个小镇就只有惟一的一家国营供销社。所以有钱有票还得早,晚了下了班,你就得等到下午或第二天。
那天的人特别多,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才轮到我们。母亲掏出钱和布票,小心翼翼地对供销社的工作人员说:“能不能卖给我整四丈,差的两尺票我补钱。”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冷冰冰地对母亲说:“不行!”母亲央求说:“都是乡里乡亲,帮帮忙,通融通融。”工作人员没有再理会母亲,将扯好的三丈八尺布丢在柜台上,然而撇过脸说:“下一位。”
时间正值中午,我吵闹着说肚子饿。没办法,母亲只好带我去街心的“大众食店”吃面。这也是小镇惟一的一家国营食店,主营炒菜、凉菜,兼营饺子、小面。母亲喊了两碗面,但一摸粮票只有二两。那时二两粮票,只能买一碗面,母亲愣了一下,只好又改说要一碗。然后将二两皱巴巴的粮票和二角五分钱递给里面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过钱和票后,又回执了一张小票,上面写有罗马数字。我们找了一张桌子坐下,慢慢地候着,等到唱票的师傅喊到回执票上的数字,母亲才起身去厨房的小玻璃窗口凭票端面。
今天,各种票证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商场的购物卡、打折卡,健身房的健身卡等。只要一卡在手,你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想买多少就能买到多少。如今购物,简直就像是在天堂,年轻的服务员热情地给你介绍这,介绍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任你挑,任你选,各种牌子、各种款式的衣服应有尽有,只要你喜欢,只管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扛。
尽管凭票买东西的日子,如云烟一般消散在了历史的天空,但那些票证却见证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更见证了建党九十年来的丰功伟绩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她将永远印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周礼现就职于四川省安岳县高升中学。本篇为所外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