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红色的青春畅想
王春玲
红色,是中国色。红色,是中国红。她织染了党旗、国旗、军旗、团(队)旗;她引领了救国、立国、建国、兴国;她滋养了党心、军心、民心、海外赤子之心;她穿越时空、光耀环宇、辉映山川、红透中国。让我们亲历红色经典的沐浴,探寻历史节点的足迹,在沐浴红色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升华红色中谱写灿烂如火的青春之歌。
我从红色原点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启程,跨越10载的历史时空,北上来到位于沈阳柳条湖立交桥西北的"九一八"纪念馆,然后转向西南步入东北进关的咽喉要道锦州火车站东侧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最后返回"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的遗物陈列室。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和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这个小人物作为起止点,二者相映成趣,各具光辉;由恢弘回到现实,由整体落脚于个体。把"九一八"纪念馆和"辽沈战役纪念馆"并联在一起,将悲惨与荣光相互交织,二者异曲同工的彰显了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我认为,曲径通幽,荣辱共存,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历史的真实足迹。
我驻足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前,探寻红色的起源。面对红船,我陷入了沉思。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承载了新中国的希望与梦想,它寄托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向往与期盼。我伫立"访踪亭",凝望画舫船,吟咏着朱老总的"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的感怀诗篇,任思绪尽情地飞扬,情感之海既波涛汹涌,又细语缠绵。仿佛看到了鲜红的党旗高扬于船头,带领全国人民冲破千难万险,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我神情凝重地瞻仰"九一八"纪念馆。对后人来讲,"国耻"同样是红色的经典,"国难兴邦"是古之训条,我们当谨记不忘。在黑底上生长的红色,呈现着一种深沉,对人的视觉冲击更强烈,对人的心弦拨动更震撼。"勿忘国耻"四个字是最雄壮的史诗,为什么发生"国耻"--落后就要挨打、贫穷铸就了国耻。这是警示的箴言,这是为历史量身定做的"成语"。
我置身于辽沈战役纪念馆,真切地听到了战场上传来的隆隆的枪炮声和勇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焰和遮天蔽日的硝烟,深切地感受到了血染疆场的惨烈和凯旋高奏的欣喜。广大将士们为创建新中国殉难的壮举,实在可歌可泣。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如山而至;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陡然升起。
我静静地走进了设在台安县恩良医院的"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的遗物陈列室。一件件承载荣光的物品、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履历、一次次义无反顾的抉择,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无不充盈着他对祖国的忠诚、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和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他不为香港优厚的待遇所诱惑,不为海外的高职高薪而离去。坚守台安无怨无悔,救死扶伤,矢志不渝。此时,迅疾生成了这样的感悟:现实版的个体红色经典更加鲜活可感,更加沁人心脾。
探寻红色足迹,沐浴红色经典,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命题。畅游美好青春,唱响青春之歌,是我们正在行走并永不停歇的快乐之旅。
(王春玲现就职于山东潍坊市育华学校。本篇为所外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