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科技成果 研究队伍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文化 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学术出版物
纪念建党90周年  
活动展示
活动方案
红书下载
征文启事
征文选登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发改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化工信息网
美国能源部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研究组织(CSIRO)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建党90周年 > 征文选登
没有看见共产党的共产党人
 
发布时间:2011-06-17 发布者: 字体<    >

  没有看见共产党的共产党人

  东壁逸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十七八岁的大舅走出家乡,到了多少人向往的首都北京。

他去北京是参加那年“十一”庆祝活动的,激动心情自不必说。当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候,大舅和广场上的人一同欢呼了起来: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大舅边呼唤,边瞪大眼在寻找:哦,这个是毛主席,在报纸上见过;这个是刘主席,看着也面熟;讲话那个是周总理;还有拍手的那个是朱总司令。两边还有好多人,他就不认识了。

看了一圈,这成天听说的大官,都亲眼看到了,大会上点名(其实是介绍)也都对上号了。但大舅心里还是纳闷了起来:怎么少一个人呢?就是没点那个共产党的名,也没见共产党本人,他是请假了,还是……咋会没来呢?大舅心存疑虑,又不好意思问周围人,问了还怕人家笑话他,所以把这个疑问一直揣回了家。

到了老家,高兴的大舅逢人就说,北京真大,人真多,毛主席长得真富态。哎呀,还有一个事儿,心里老不乐意,见了好多大官,就是没见共产党。

这一席话,可把老少爷们逗乐了。笑完后,俺村的老转兵才把这个谜底揭穿。大舅就埋怨起来:咦,你早说呀,我幸亏没问人家,要不然这个人就丢大了。

大舅姓向,叫振德,他祖辈从大别山逃荒落脚到俺这儿,外婆又是从黄泛区流落而来,这南北的组合,延续了大舅家的烟火。艰难家世和孤门小户的背景,养成了大舅的博爱之心,处处舍己为人,兼爱乡邻,受到方圆左近一再旌表。正因为这个缘故,上北京的名额才有幸落在大舅头上。

大舅了解到共产党来龙去脉后,懂得了共产党的好处,就思忖着也要成为她的一员。他经常去社里汇报思想,因为真心和实际行动打动了组织,为人处世又得到乡邻的肯定,于是,大舅水到渠成也是共产党了。

成了共产党的大舅,又被选为生产队长。因解放初期,耕地少,荒地多,产量又低,农民的口粮成为问题。大舅就领导农民,垦荒拓地,拦河围堰。十几年下来,俺村可耕地面积增加了三成。俗话说,人勤地不懒,从黄土地上长出来了圆润润的庄稼籽,除了交够国家的,俺庄农民比别庄人均多分50斤小麦。现在看来,这50斤麦子算不了什么,可当时人年均麦子才70斤呀,一比较,自然有了优势。这个风头一度引起了公社干部的警惕,勒令把大舅关了几天小黑屋。大舅理直气壮说,麦子是俺种出来的,公粮又不少交一斤,你关我不是白关嘛。后经农民一再请求,对大舅不了了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里年轻人都到南方打工去了,又一次引起大面积地荒。大舅看着地荒觉着怪心痛,就鼓动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栽上了漫山遍野的火炬松,现在长势好的松树有几把头粗,已成材了。

大舅作为一个老实巴交农民,他能审时度势,跟形势走,为大众想,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民间英雄。由于多年积劳成疾,不到七十岁就过早离开了我们,他这个曾经没见到共产党的共产党人,践行了他对党的诺言,逝而无憾。

 

(东壁逸人原名郭良正,河南省巩义市作协秘书长,中国化工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本篇为所外来稿。)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 晋ICP备 05000519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