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科技成果 研究队伍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文化 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学术出版物
纪念建党90周年  
活动展示
活动方案
红书下载
征文启事
征文选登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发改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化工信息网
美国能源部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研究组织(CSIRO)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建党90周年 > 征文选登
行走在遵义
 
发布时间:2011-06-17 发布者: 字体<    >

行走在遵义

赵青新

小时候,“遵义”是历史课本中逢考必做的习题,是邮票上坐北朝南红漆青瓦的老建筑,是电影中毛泽东眼神坚定遥望远方的意象。遵义,熟悉又陌生,遥远又接近,神圣又亲切。

现在,我站在遵义,推开了历史的大门。

那座红漆青瓦的老楼房就在眼前。此楼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上世纪30年代遵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就驻于此楼,并在此地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我驻足于二楼东走道的一间宽敞的客厅前,当年那个重要会议就是在这个长方形的客厅里进行的。这里整齐地摆放着桌椅和指示牌,非常庄严肃穆。可以想象,当年在敌军紧逼四面杀声的处境之下,遵义会议的氛围是何等紧张而激烈!资料显示,当时代表共产国际的李德、博古由于指挥失误,致使红军损失惨重。生存,还是死亡?两条路线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终于,毛泽东同志重新取得了红军的指挥权,新的领导集体产生了。会议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却从根本上扭转了红军的危险处境,进而使中国革命走出了低谷。

对于我们这些未曾经受战火洗礼的后辈们来说,了解长征,了解战争,了解历史,似乎只能依靠残留的文字、图片,只能站在纪念馆里让怀古的幽思慢慢发散,试着去捧拾历史长河中那一朵朵曾经的涟漪浪花。在这里,我用心浏览了馆内收藏的各种文物资料、锈蚀斑驳的油灯、泛黄的作战地图、还有红军时期的标语袖章。我突然灵光乍现,遵义会议仅仅是危机中的临时自救吗?长征仅仅是战局变化的战略需要吗?不是的,遵义会议是精神与思想的大荡涤,而长征更是信仰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不是“长歌当哭”的悲壮,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惨烈,它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是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走出会场,我站在遵义的街道上。这里车水马龙绿树成荫,这里华灯闪烁高楼林立,这里人流穿梭市声喧嚣——这一幅幅祥和的美景,不正是先辈们浴血奋战换来的成果吗?如果没有遵义的历史,没有遵义的精神,没有遵义的信念,还会有今日繁荣的遵义和腾飞的中国吗?

行走在遵义,我感受着遵义会议的激烈交锋,我聆听着遵义会议的坚决果断,我慨叹着遵义会议的历史功绩。

行走在遵义,我敬仰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的伟人们,我缅怀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我更爱那些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默默奉献而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人。

行走在遵义,我们走过沉舟侧畔,走过战火狼烟,走过百废待兴,走向繁荣,走向富强,走向幸福……

 

(赵青新现就职于浙江省温岭市城市新区建设办公室。本篇为所外来稿。)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 晋ICP备 05000519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602060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