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青促会煤化所小组举办“青年科学论坛”系列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6-01-29

  1月15日至18日,青促会煤化所小组邀请海内外催化及材料领域专家,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朱怀勇教授、清华大学张强副教授及黑龙江大学吴伟教授来所做学术报告。

  朱怀勇教授的报告题为“Recent Progress in Photocatalysis for Organic Synthesis”,由郑占丰研究员主持。朱怀勇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介绍了金属纳米颗粒光催化体系的发现、发展历程和课题组最新科研进展,强调了如何科学地设计实验证明实验猜想的方法,并通过讲解可见光下直链醇的选择性氧化、温和条件下的高选择性光催化加氢等过程,揭示了光催化技术在绿色合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广阔前景。

  张强副教授的报告题为“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long lifespan: The contribution of nanocarbon”,由陈成猛副研究员主持。报告从低维炭材料用在锂硫电池的作用原理及设计合成出发,介绍了柱撑石墨烯和石墨烯-碳管杂化物等结构的自分散纳米碳,构思巧妙、结构新颖。报告强调了电池隔膜以及正负极匹配的重要性,最后从炭材料在正极、隔膜和负极发挥的不同作用和不同设计角度,展望了电池用低维材料迈向四维空间的未来研究方向。

  吴伟教授的报告题为“磷酸硅铝类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加氢异构化反应性能”,由李俊汾副研究员主持。报告首先讲解了正构烷烃加氢异构化的反应机理和反应过程,并在综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酸性位和金属位协同催化的双功能分子筛催化剂的设计思路和作用原理。报告还讨论了合成体系、加热方式、模板剂种类等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孔结构和酸性等物理化学性能对反应的影响规律。

  朱怀勇,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比利时安德为普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材料及光催化有机反应,是金属纳米颗粒光催化剂的开创者。目前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引用9700余次。

  张强,男,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能源材料的研究。曾获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The 2012-2014 Excellence in Review Awards for CARBON等奖励。2000年入学清华大学进行本科及研究生的学习,2009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9 年7 月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从事碳纳米管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开发。2010 年3 月赴德国马普协会Fritz Haber研究所从事碳纳米管原位生长及纳米碳基能源材料的研究。2011年9月回到清华大学工作。2015年5-6月在英国伦敦大学女王学院做访问教授。基于能源材料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 Energy Environ. Sci.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20篇为ESI高引用学术论文。所发论文他引5200余次,h因子为44。申请中国专利13项(8项已授权),PCT国际专利2项。

  吴伟,博士,教授,物理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工系主任、国家科技部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高效转化的化工过程与技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中俄联合催化实验室中方常务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近十年来主持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俄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捷政府间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所完成的科学技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和国家催化领域有影响的Appl. Catal. A:Gen, Micropor . Mesorpor.Mater.,Catal. Sci. Technol.、催化学报、石油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的文章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20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奖第一名)1项。受中石油等国内企业的委托开发多项催化剂制备技术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储备项目。

  朱怀勇教授作学术报告

  张强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吴伟教授作学术报告

  (任静娇 报道/摄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