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招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招聘启事

发布时间:2025-07-18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高技术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先进材料和绿色化工三大领域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与开发。

建所以来,山西煤化所以协调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突破制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进材料瓶颈为目标,在能源和材料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需求。“十四五”时期,山西煤化所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围绕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炭基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材料、污染物协同控制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个主攻方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系统集成创新,为国家能源与国防安全提供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引领煤炭绿色低碳与高端炭基材料发展方向,成为我国能源、材料领域创新能力强、影响力大、不可替代的战略科技力量。

山西煤化所拥有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煤化工技术国际研发中心以及与潞安集团共建的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单元;中科院(山西省)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粉煤气化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生物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石墨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热塑性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院、省级研发单元以及应用催化与绿色化工实验室所级研发单元。

主办有《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和《新型炭材料(中英文)》等学术刊物,均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山西煤化所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杰出成就奖以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7项,国家授权专利865项。

山西煤化所博士后流动站始建于1995年,一级学科为化学,2023年新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流动站。

山西煤化所将以人才队伍优化为核心,以重大项目实施为牵引,以对外合作交流为窗口,以创新平台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积极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快现代化研究所建设步伐。现诚邀优秀人才加盟,共创辉煌未来。

网址:http://www.sxicc.cas.cn

一、基本条件

一般应为35周岁以下、新近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在国(境)外取得博士学位的,进站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

身体健康,敬业踏实,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强; 

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薪酬待遇 

纳入“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管理; 

年薪25-30万;

参照职工管理,缴纳五险二金,参加研究所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获“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支持的,资助经费2年60万元;

获博士后国资计划A、B、C档资助的,资助经费分别可达100万元、90万元和80万元;

  可按要求申请引进人才类项目; 

聘期满后可择优申请研究所事业编制科研岗位。 

三、申请材料 

  请有意向的申请人填写附件《山西煤化所博士后岗位申请表》,发送至邮箱 postdoctor@sxicc.ac.cn 。长期有效,随申随评。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 邮编:030001

联系部门:山西煤化所人事教育处 

联 系 人:任老师,王老师 

电    话:0351-4040493

传    真:0351-4041153

E-mail: postdoctor@sxicc.ac.cn 

五、招聘岗位

部门 需求 人数 岗位工作 合作导师 联系方式
705组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具备沥青调制及炭材料制备相关研究经验,熟悉使用各类物理化学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动手能力;具有优秀的中英文论文写作和表达能力;治学严谨,勤奋求实。 2 (1)稠环芳烃液相炭化过程调控
开展稠环芳烃液相炭化研究,考察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用量、反应气氛、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沥青聚合产物组成、分子量及分布、结构等的影响,阐明催化反应机理,确定较佳的催化剂体系和反应参数。
(2)沥青基功能炭材料的构筑
在调控稠环芳烃液相炭化过程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形貌、不同结构炭材料(如中间相沥青、中间相碳微球、活性炭、泡沫炭等)定向合成的基础研究,阐明其转化机理,揭示不同炭质功能材料的形貌、结构调控原理及方法,为发展由稠环芳烃出发制备高性能功能炭材料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宋燕 yansong1026@126.com
616组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有催化剂制备、金属催化、有机合成、储能技术和液流电池研究等科研经历者优先;具有较强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熟悉使用各类物理化学材料分析表征技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优秀的中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治学严谨,勤奋求实。 2 针对有机液流电池活性材料循环稳定性差、电解液浓度受限等问题,设计合成具有高电化学可逆性、低衰减速率的有机分子,揭示分子结构与电池性能的构效关系,开发适配的电解液体系,使单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20000次以上,为新型液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关键材料与技术支撑。
分子设计与初步合成:筛选候选分子结构,完成目标分子的合成路线优化,搭建测试体系;
电解液性能优化与单电池设计:组装单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重点分析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库伦效率、能量效率,记录循环后的容量衰减数据,结合DFT计算结果优化分子结构;
构效关系揭示与系统集成:将优化后的活性分子与电解液体系应用于500ML堆叠电池测试,优化流场设计与操作系数,并完成相关专利申请,发表SCI论文;
成果总结与转化:整理研究数据,撰写博士后出站报告,形成完整的材料合成手册与电池组装工艺规范。
张国营 zhanggy@sxicc.ac.cn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025年7月18日      


附件下载: